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請點擊箭頭所指↗
頂端右側“投稿通道”。
也可通過郵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國際新聞
國內新聞
財經新聞
法治新聞
奇聞趣事
生活百匯
中外歷史
站務公告
政策動向
活動快報
人物訪談
媒體報道
天堂對話
往事尋幽
史料考據
文學園地
晚年生活
三線圖書
長篇連載
新聞視頻
紀錄片場
人物專訪
活動視頻
官媒視頻
個人投稿
攝影
美術
書法
收藏
演出
旅行
口述影片
片場花絮
片場日志
老照片故事
新照片故事
作家簡介
袁培力
霍紹武
白寶存
房建華
王汗馬
郭培杰
睢文杰
老虎廟
劉蒲菊
李義芳
李永安
劉新中
胡周崇
刻薄主人
發起活動
我說三線
問事找人
查詢說明
全部名單
那時的咸陽是個紡織城,改革的春風吹的這些企業,朝不保夕。政府的財政日漸萎縮,零打碎敲的稅收,也就夠個開門費,是典型的吃飯財政。
父親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供給制、計分制到薪金制,也算是吃一輩子的軍賞,是軍人就意味著奉獻,而搶則是軍人的第二生命。
襄渝鐵路苦干了三年,又在北五縣的鄉山圪咾,和農民伯伯玩了六年。26歲的我終于回了咸陽
前一段時間在信訪局碰見寶玉。他留了一臉的大胡子,一米八幾的個子,配上一副洪亮的大嗓子,活脫脫一個俠客。他說;他這一臉滄桑,就是對陜西政府不作為的無聲抗議,是對交辦案件的抗爭。他說不在法庭上見老九一面,他就不刮這大胡子。
我所說的唐王陵,是旬邑縣趙家洞大隊管轄的一個生產隊的村名。那一年,我被正式分配到旬邑縣城關公社,直接把我放到離縣城二十余里,且交通不便的趙家洞大隊蹲點,這一蹲就是近兩年。
三線回來以后,我被選調成了干部,分配到了渭北高原的旬邑縣工作,那時候我對旬邑沒有太多的印象,只知道越往北走黃土越厚,越往北走石頭越少,不知道旬邑是陜甘寧邊區的最前沿,不知道著名的關中分區就坐落在旬邑的馬欄鎮。
那時的旬邑,全縣人口不足17萬,有商品糧戶口的人更是甚至又少,巴掌大的縣城,一袋煙的功夫就能從城東走到城西,走在路上半條街都是熟人
那是72年12月24號深夜,我們照常穿著潮濕的雨衣雨褲,肩扛鋼釬,打著手電,沿著崎嶇的山路,走進洞內。趟著漠腳面的積水,高一腳低一腳的又步行了近三里多路來到了掌子面上
掃碼分享何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