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e4t2t"></p>
    <table id="e4t2t"><ruby id="e4t2t"></ruby></table>

  • <big id="e4t2t"><ruby id="e4t2t"></ruby></big>
    1. <pre id="e4t2t"><label id="e4t2t"></label></pre>
        <track id="e4t2t"></track>
        標簽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請點擊箭頭所指 

        頂端右側“投稿通道”。

        也可通過郵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務

        公告

        首頁 >> 三線文萃 >>往事尋幽 >> 從目擊者到研究者:我的第一篇三線建設的研究文章
        详细内容

        從目擊者到研究者:我的第一篇三線建設的研究文章

        时间:2022-01-07     作者:寧志一【原创】   阅读

               我的第一篇關于三線建設文章的題目是《論三線建設與四川現代化進程》,撰寫于1999年,該文入選了“全國黨史界紀念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我本人到北京參加了會議。最后這篇文章登于《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4期。即使以當年的標準來衡量,此文也只是一篇普通的論文,但對于我個人的學習和工作來說卻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1641543241325504.jpg


        筆者有關三線建設研究論文在《中共黨史研究》雜志出版


        四川綿陽當兵時對三線建設的感悟


               1974年底我走出家門,從云南到四川當兵,平生第一次乘坐火車就是走的成昆鐵路。列車奔馳,帶兵的首長告訴我們,我們要去的綿陽,那里三線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因為是國防事業不公開報道。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三線建設一詞。指著窗外,首長還告訴我們,這是以鐵道兵為主力的30萬大軍修筑的鐵路大動脈。此后一二十年時間,我又幾十次乘坐成昆鐵路的列車,走的次數多了,也就不斷深化了對成昆鐵路的認識。成昆鐵路橋隧相連,似纏繞在崇山峻嶺間的巨蟒,每次行進其間,都會感慨不已。特別是看到沿線掩映在蒼松翠柏間的烈士陵園,心靈受到的震撼難以言表。

               1974年至1984年我在150師當兵10年,感到三線建設既神密,但又是我們身邊的事業。四川綿陽有一大批三線企業,當地駐軍150師與三線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拔母铩敝,150師的一批干部到三線企業主持工作,“文革”結束后,這批干部才陸續回到部隊,他們時常講企業點點滴滴的故事。部隊有的年輕干部還與三線企業的女青年結為連理,佳話不斷。特別是150師師機關與長虹廠區僅一街之隔,逢年過節,長虹廠領導會到師機關來慰問,師首長也會去長虹廠走訪。長虹廠的生產區戒備森嚴,外人不能進入,我們也僅知道長虹廠生產軍用雷達,但從未踏進生產區半步。長虹廠的生活區是開放的,師機關籃球隊有時應邀到生活區與工廠籃球隊比賽。我在師機關當宣傳干事期間,周末經常和戰友一起到長虹廠生活區購買日用品,有時還買票到長虹公共澡堂洗個澡。

               1983年,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親臨四川綿陽擘劃九院的調遷,并在150師機關大禮堂作3個小時的講話,我有幸聆聽了個講話。講話深入淺出回顧了三線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強調了九院調遷綿陽的必要性。張愛萍特別飽含激情地贊頌了隱姓埋名二十載的國防尖端科技工作者。張愛萍講話時,整個會場里而熱烈、時而無聲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自己時常感慨“聽哲人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特別榮幸的是作為這次大會的工作人員。會前會后,我還近距離目睹了張愛萍、鄧稼先的風采。

               當兵十多年時間,成昆鐵路、長虹廠、九院等元素已經映入了我的腦海中,對三線建設這一神圣宏偉的事業也有了一個初步了解,但真正更全面的認識,是在成為黨史工作者之后的事情。


        寫出了我第一篇關于三線建設的論文


               1988年,我從軍隊轉業到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為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歷史。幾年時間,在廣泛收集史料的同時,我陸續在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了一些關于“一五計劃”、“大躍進運動”、“糧食調運”的文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線企業人心浮動,國家再次投入巨資,將大量企業從山溝里調遷到成都、重慶等大城市近郊,可以說三線建設還是正在進行的一項事業。四川是三線建設大省,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也是工作職責所在。當時讀了一些史料,關注學術界種種不同的評價,多次聆聽辛文、林凌等著名經濟學家的學術報告。我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認識:大批三線企業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正以雄健的步伐邁向新世紀。

               1999年,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為紀念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在全國征文并召開學術研討會。我將一段時間以來形成的基本認識,撰寫出論文《論三線建設與四川現代化進程》,參與征文。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入選全國學術研討會,有二點原因:一是世紀之交,黨中央作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文章適應了當時的熱點。二是沒有套用刻板的學術論文范式,而是用清新活潑的文風來敘述,增強了可讀性。如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決策特點,我將其表述為“如果說毛澤東激情似火,大局觀清晰,意志堅強如鋼,不可扼制;那么可以說周恩來、鄧小平等一批中央領導冷靜似水,信念堅定,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將毛澤東的宏大意圖落實為綿密細致的工程部署!蔽疫寫道“無論是萬里長征還是千里躍進大別山,毛澤東的軍事決策具有大開大合,充分利用廣闊空間的特點。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總是在一線、二線打圈子做項目不太滿意,三線建設是毛澤東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配置生產力要素的一次嘗試,也是毛澤東軍事決策思維特征的延續!蔽恼轮羞特別突出了長虹廠軍轉民取得的巨大成效,寫道“長虹彩電風靡全國,是名符其實的彩電大王,長虹股份成為證券市場市值最高的股票”。

               我到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多年,在省一級的刊物上也發了一些文章,但遲遲未能在國家級的刊物上發表文章,這與研究水準不到位、寫作水準不到位有關。在《中共黨史研究》上發表文章,了卻了多年的夙愿,帶有一點偶然因素,仔細想來也是多年積累的結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此文也可視為自己學術生涯的新起點。


        繼續撰寫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文章


               三線建設是一個熱門歷史文化課題。幾百萬建設大軍,有著強烈的懷舊情結,以各種形式回憶當年戰斗情景。經濟學學者對典型案例進行學術探討。企業家對遺址遺存的開發利用,要研究當年歷史信息。文學家創作了大量詩歌、小說、報告文學、影視作品。

               作為黨史的專業研究者,涉足三線建設這一歷史文化課題時,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在廣泛閱讀史料的基礎上,盡量以多變的文風,寫有深切感悟的文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宏大敘事、激情四溢。三線建設之所以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是因為鑄就了國家安全盾牌,具有神密、神圣,史詩般的特質。我以散文的筆法,撰寫了《論三線建設的史詩品質》一文。此文以成昆鐵路的修筑為例,突出了雄奇的山川河流、巨大工程的壯闊美感。史詩以英雄為核心,我寫道“近30萬鐵道兵參加修筑成昆鐵路,犧牲人數2000多人,相當于一公里犧牲2人。當已經注入悲壯激越英雄氣質的成昆鐵路映入人們眼簾時,人們感覺乘坐的不是一般的列車,會有一種氣勢恢宏的強烈震撼,生命的豪放張力也會直接襲上心頭!

               二是條分縷析、慎密論述。三線建設作為歷史課題,許多疑點、難點要考證,因此在撰文中嚴謹的邏輯分析方法必不可少。2008年“5.12”大地震,龍門山沿線的一批三線企業受重創。翻閱這批企業定點史料,確實沒有看到對地震風險評估的文字。但當年有的重大項目定點時,對地震風險評估還放在了特別突出的位置。于是我在《四川三線建設布局》一文中,對062航天工程、攀枝花鋼鐵廠兩個重大項目的選址過程中,對地震風險因素的評估作了詳細的考證論述。

               三是正視矛盾、辯證闡釋。三線建設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由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所構成。其中一個矛盾就是“文革”動亂對三線建設的巨大沖擊,但許多重大項目又是在“文革”建成。在《“文革”中的三線建設》一文中我對這一矛盾現象作了闡述:“廣大建設者對毛主席無限忠誠、與帝修反爭時間搶速度而不懈奮斗;周恩來、李先念為代表的一批正義力量仍然在堅持工作!蔽恼聦懙馈叭绻覀儼讶建設形象比喻為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巨輪,‘文革’就如同淘天巨浪,巨輪遇到了淘天巨浪隨時有沉沒的危險,周恩來就如定海神針將巨輪引向新航程!

               2016年我退休后,參加了一些學術活動,感到學界對三線建設人物方面的研究重視不夠,如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承辦的幾次大型學術研討會,入選論文中關于人物的篇目不多。我想如果將研究的著力點放在人物方面,也許更容易出彩。我在一些學術研討會上或學術講座上作交流時,講不同層面人物的特質,如將中高級領導干部的特質概括為“他們大多數人在戰爭年代經受過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具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和領導藝術水準,年齡大多在五十歲左右;當三線建設重任落在肩上時,他們義無反顧再啟程!敝v共同特質的同時,又穿插典型人物的傳奇經歷,往往能夠引起共鳴。

               學海無涯,人生苦短。多年來,每當有一點新感悟,并變成文字的時候,身心會非常愉悅。有時也會為囿于知識結構,寫起來感到力不從心而苦惱。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研究寫作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提高的過程。三線建設者艱苦創業的精神更時時激勵自己克服困難,寫好文章。


        作者系四川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巡視員 

        本文選自徐有威、陳東林主編:《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六輯):三線建設研究者自述專輯》,該書由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頂部 分享按鈕 seo seo
        无码国产精品免费看
      1. <p id="e4t2t"></p>
        <table id="e4t2t"><ruby id="e4t2t"></ruby></table>

      2. <big id="e4t2t"><ruby id="e4t2t"></ruby></big>
        1. <pre id="e4t2t"><label id="e4t2t"></label></pre>
            <track id="e4t2t"></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