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同學李永安 (文/李亞民)时间:2022-04-20 李永安和我同姓,也是西安市第十中學同班同學,當年我們上學時關系很好,可以說整日形影不離。一九七零年十一月我進工廠不久,李永安就當學兵到三線修襄渝鐵路去了。那個年代呀,人和人之間的聯系主要靠書信,那書信可是真情實感啊,不像現在有了手機,書信早已消失了,你必須爬到那兒遣詞造句,然后把信裝入信封貼上郵票再塞進郵筒,開始我們是書信頻繁禮尚往來,慢慢的內容少了激情退了,相互之間的聯系就日漸其稀,后來就斷線失去了聯系。 時間一晃就是許多年,直到2016年的六月,我才從同學王軍祥那兒弄到了李永安的電話號碼。當我興匆匆地撥電話過去,卻聽見一個蒼老的聲音傳了過來,這哪兒是一個過去十六七歲的少年郎?可再一想,卻是我錯了!永安還是那個永安,是我的時間概念出現了差錯。自己的思想還停留在當年,我用四十年前的印象去印證現在的老同學,嘿嘿……原來是光陰在作弄人呀,扳著指頭算算,四十多年時間過去,我們不是十六而是六十多了,都成了蒼顏白發的老漢了!真乃是:朝如青絲暮成雪!說起來,永安發展很不錯,他寫作出了自己的專集,報刊上常常有他的文章出現。他成了中國散文學會和陜西作家協會的會員,這就很不簡單了。我們這一代人啊,由于時代的影響,說是初中畢業生其實只上到小學的四五年級,文化底子是很差的。永安幾十年讀書不倦勤耕不輟,從在報上發表豆腐塊大小的通訊起步到寫大部頭的文章,所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匯流為河撮土成臺,竟然成了出書的作家。你想想,這個跨度該有多大?古語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何況我們一別就是四十多年,小草成了大樹你說有什么不正常?上學的時候,老師諄諄告誡我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李永安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避免了這個人生悲劇。說來慚愧,我不稂不莠,卻把這個前人總結出的來教訓完完整整地重復了一遍。后人視今,猶如今之視昔,說來可悲,我只能把這個歷史教訓再傳遞傳下去了。永安原來喜歡文我知道,所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是有志者事竟成!其實呀,人的能力不一樣,事也不在大小,有這種努力向上的精神,就值得人佩服和學習了! 在我過去的印象中,李永安穿著紅衛服,風紀扣系得嚴嚴實實,備上筆記本,胸前再別一支鋼筆,其實,這就是我們當年的典型形象了。永安的個頭不高,走起路來還有點兒前閃;他大眼睛,高鼻梁。走路老遠看見我就會打招呼:“亞民啊,你今兒進的是啥膳呀?”當年,我總覺得他是一個性格陽光的少年郎。但是,我錯了,我只看到了表面現象,有時也看到他的沉默和自卑感。我看到他寫的一篇短文《填表》才對他當年的自卑感有了答案。永安喜歡文學,文學實際就是人學,所以,他對人對事就一定敏感。由于出身不好,他的思想上就一定有自卑和壓力?匆妱e人陽光燦爛無憂無慮地活蹦亂跳,少年心性自然羨慕,時時襲來得憂慮使他的表現猶豫不定也就很正常了!短畋怼穼懰没匾粡垖W校要求如實填寫的家庭情況摸底表,當時永安的父親由于歷史問題還在農場接受改造,家里的主事人不在,怎樣填這張表呢?他和母親一下犯了難。母子二人不知是福是禍,愁腸百結地沒了主意,情急之下趕緊叫回已經工作了的大哥,結果大哥的一席話更使家人不安起來。母子聚室而謀,權衡掂量進退兩難:如實填寫,擔心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想變通一下模糊處理,又害怕被人戳穿厄運降臨。不長的一篇文章,就把那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生活情景表現了出來?吹竭@里,我的心一下就揪了起來,有了一種異常的沉重感,那么一點兒年紀,就承受著那么沉重的心里負擔?感謝永安同學,他讓人們知道那個年代,一個人的心理壓力有多大。說實話,永安那篇短文,改變了我許多看法。說來奇怪,那是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和那些哲理深奧連篇煽情的反思文革的大塊文章實在不能相提并論,可為什么能產生這樣大的思想沖擊呢?我覺得一是文字樸素事件真實;二是我和作者不但認識,而且當年朝夕相處,自己就生活在那個環境下面;三是自己當時的背景也是深有感知,這種情感關聯和讀者作者之間的互動使人如同身受。 我還讀了永安寫的《毛女》《母親的縫紉機》《盼信》《送行》《紅雨傘》《擔水》等篇,篇幅都不很長,但是,典型集中、小中見大,底層群眾的生活、房檐下求生存的平民心態,如描似畫地展現在人的眼前,可謂點點滴滴絲絲縷縷毫發畢現。這些真實的描寫把讀者帶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當境厭境,離境羨境,時至今日,僅僅對青春歲月進行回味,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但那些表現底層民眾生活內容的文章寫得好,永安懷念母親的幾篇散文,也寫得生動感人。在《我家的藏品》中他描繪了這樣一副場景:“……母親給我們做好過年的新衣服,她靜靜地坐在縫紉機前面,讓我們兄妹都穿上試衣服,前后走上幾步,母親仔細看了,直到感覺合適后,才會說上一句:‘行了,愛惜著穿吧!’……”在《幸福的享受》中永安敘述到:“記得母親患病的時候,有一次我回到家里,母親看見我穿的衣服袖口太長,硬是讓我把縫紉機抬開,為我收拾衣袖。她試了幾次,也沒有把線穿到針上,用盡了氣力卻沒蹬動輪子,母親看著我說:‘唉,媽是老了,給你們幫不上忙了!f著淚水就落了下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啊。燭光搖曳春暉熠熠,細膩、真實、樸實,簡潔樸素的筆調娓娓道來,把慈母對兒女的一腔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每讀一遍,老太太當年的形象又浮現在眼前,我都是兩眼淚花!因為我和永安都是古典文學愛好者,上學期間我們關系很好,互相借看家里的書籍。十五六歲正是淘氣的年齡,所謂讀三國流眼淚、看水滸生俠義。慢慢的連環畫之類就滿足不了了,我們就啃那些豎版的書籍。對文言文似懂非懂,膽子卻大得出奇,幾本書讀完就自認為熟悉古典文學了,平日愛諞老古典,見了面就是: “來將仍(乃)是,常山趙子龍也!” “云長大怒日(曰):這廝無理,斬之!” “魯提轄一甩袍袖:酒(灑)家去也!” “此酒皮(頗)為可口!” …… 那時候,在一起看書書說三國,感覺到很有趣,現在想起來難以忘懷。細想起來,我小學、中學的同學里面,有點兒文學潛質和藝術感覺的還就是李永安了,就是當年鬧得那些笑話,雖然酸溜溜的,卻也很有些文化意味在里面!細細想來,現在他成了作家,也算其來有自!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初,三線建設工程開始了,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六九、七零兩屆初中畢業生,組成了的學兵連奔赴陜南安康山區參加三線鐵路建設。那可是二萬五千人的隊伍啊,一聲令下,這支隊伍浩浩蕩蕩地就出發了!李永安是十中七零級學生,此時也成了一名光榮的學兵戰士,他結束了學校生活,跋山涉水到安康山區腹地為共和國貢獻青春去了。那是一段艱難困苦的日子,一群未成年的城市娃娃餓著肚子打隧道、背水泥、撈河沙、運石渣、架橋梁……苦難的生活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永安的寫作生涯,也許就發軔起步于那個時期。我沒有三線建設的經歷,只是聽三線回來的同學敘說,學兵們干的活兒非常艱苦:先用風槍打炮眼、清碎石,然后就是填炸藥、點炮捻兒,接著就是隱身到安全地帶數那:“轟隆、轟隆……”作響的爆破聲。下來就是頂立木、清隧道、打地基……如果遇到了啞炮,那就麻煩了,必須提心吊膽地去排除,啞炮爆炸傷人的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如此,學兵說是兵其實卻不是兵,類似于民兵,干著兵的活兒,卻沒有兵的待遇。十六七歲的娃娃,承擔著高危險高強度的施工任務,營養卻得不到必要補充。疏菜缺乏,學兵正是長身體的年紀,能干就能吃,可肚子卻填不飽。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偷竊”、“掠搶”之類案件就發生了不少。餓極了,學兵就扒軍車“偷”糧食,鉆到食堂啃生菜,甚至挖人家深埋了的瘟豬煮著吃。如新的飯量一頓能吞十一個饅頭,卻只能半飽半饑地端著風槍打炮眼兒;習剛餓極了就捋山里的桑樹葉、撈泔水桶里的豬食……寧一說起當年吃野果肚子疼的那些軼事,臉上帶笑眼眶里卻溢出了淚水,那些女同學談起在三線撈河沙、扛水泥、抬石頭卻吃不飽的艱苦,竟然抱頭痛哭!饑餓像魔鬼一樣折磨著這些正長身體少男少女。永安在《一個三線學兵的記憶》中寫道:“……推土機往后倒車的時候,半個機身懸在了路基空中,隨時都有翻下山底的可能。這個時候,正在旁邊施工的三線學兵一聲吆喝,大家齊刷刷地就涌了上去,幾十個學兵硬是用肩扛,撬杠頂,將懸在半空的推土機推回到了路面上,看到這些滿面是汗的學兵,鐵道兵的營長當即表示,給學兵們報功。沒想到在場的學兵撂了一句話:‘報啥功呀?給弄些饃吃就行了’……”我想,凡有兒女的父母看到這里,一定是揪心會掉淚。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這些平日嘻嘻哈哈甚至有點兒調皮搗蛋的學兵戰士,關鍵的時刻他們餓著肚子挺身而出。這說明什么呢?有責任有擔當,這難道不是一群優秀兒女?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苦難硬是把他們磨礪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戰士。父母們真該為自己眼里長不大的兒女們的成熟而自豪! 在我的印象里,李永安瘦瘦小小,除了一雙大眼睛炯炯放光,顯得心思靈動而外別無異常,其實,他就是當年最普通的一名三線學兵。說來僥幸,真應了作家柳青那段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在人年輕的時候。說來,永安的命還真不錯,他遇到難中相助的貴人。學兵們剛下船到營地,連里就通知所有的人到漢江對岸的大山里去背樹枝,用來搭窩棚、鋪床鋪。永安艱難地扛著沉重的樹枝在山間小道上踽踽獨行,經過山谷那條彎彎淺淺的小河時,卻聽到后面有人招呼他:“哎,小同志,來來來,咱們休息一下吧!”回過頭兒一看,是帶隊的地方干部劉連長,見到頂頭上司,永安表現出一絲羞怯和不安來。領導看他不好意思,就主動和他搭話,永安拘謹地坐到河灘的青石上回答連長提出的問題。連長笑笑,遞過了水壺:“小伙子喝點水吧!我說呀,你真是太瘦小了,在一線工作,怕是扛不住哩?”那時生怕落后,永安趕快說:“連長,我能啊,能干動!边B長想了一下:“哈哈……你這話我當然相信了。情況是這樣,我看你還算細心,如果安排在連部當衛生員給大家服務,難道不是更好嗎,不知道你愿意不?”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永安趕快回答:“愿意、愿意,我一定能干好這個工作!”連長搖了搖頭笑了,隨即從口袋掏出了小本兒,用圓珠筆記下了李永安的名字和班排號。不久,永安就參加了團衛生隊組織的短期培訓班,學習回來就成了連隊的衛生員。世上的事,說難就難說易也易,就是這樣一個無意的邂逅,改變了李永安的命運。他在一篇文章里有感而發:人的一生是很不平坦的,難免遇到許許多多的溝溝岔岔,在邁過一個個關口時,要感恩那些幫助和愛護過你的人。衛生員,似乎是一個輕松安全的工作,其實,工程連隊的衛生員可不是醫院的大夫或單位的醫務工作者,也是一個很艱苦的工作崗位。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坐在診所里門診,永安大多時間是背著藥箱到生產現場巡回。河灘旁隧道里,到處留下李衛生員瘦小的身影,看病、取藥、打針、測血壓、包扎、送傷員,內科外科他樣樣都得干。所謂實踐鍛煉人吶,很快,永安就掌握了現場救護的全掛子本領。因為在一線,他了解這些既是同學又是戰友的學兵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更熟悉他們的思想感情。在那段兒艱苦的歲月里,同學戲稱的“李軍醫”的李永安倒是如魚得水!說起那個艱苦的日子,可謂刻骨銘心:他記得,永安冒險沖入漆黑的塌方現場,瘦小的他背起傷員在隧道里快步穿插;半個小時下來累得上氣接不上下氣;他在洞口值班時,在翻斗車里抱著重傷員翻山越嶺,急急地趕往師部醫院。在顛簸的山路上,他含著淚水呼喚著重傷員的名字……有一次,他陪著一個同學到營部衛生所去看病,回來的時候,走到距離連隊很近的半山腰,那個同學腰疼的再也走不動了,永安就拿出針管給同學打了一針止痛針,然后就背著這個同學一點一點走回了連隊。你想想:那種生死考驗,是多么地驚心動魄!我無法想當年瘦瘦小小、見血就暈得李永安同學,是怎樣一次次地突破超越自己!真應了一句話:所謂的堅強實際是逼出來的。有了這些閱歷的鋪墊,以后的事兒真就不是事了。當然了,這些自然成了永安寫作事業的最原始積累。 一九七三年的夏天,到三線參加襄渝鐵路建設的學兵們完成了修路任務勝利返航,永安回到了省城。他就被分到西安市文化用品批發部青年路倉庫當工人。搬運工是一個沒有難度但卻辛苦的工作,師傅上下打量著瘦小單薄的永安:“小伙子,咱這兒的活兒,可是又臟又累呀,如果趕上旺季,那就更辛苦了,你這個受得了不?”永安聽了這話,悠然一笑:“嘿嘿……這活兒呀,比起我們在三線修鐵路,真算不了什么?師傅您放心,我一定能干得好!”永安果然經受住了考驗,他認真負責勤勤懇懇,當年就成了公司一名合格職工,受到師傅和領導的稱贊和表揚。由于有心,業余時間除了讀書學習永安堅持寫通訊報道練筆。有耕耘就有收獲,不久,他被推薦到公司舉辦的“七.二一”工人大學寫作班學習,畢業后就留到了公司搞宣傳教育工作,這就進入了他人生的正常軌道。到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永安考上了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大大學生。不久他大學畢業,既常有文章見報,又有大專文憑,李永安就成了本系統響當當的人物了。再下來就是一馬平川。電大畢業,永安被公司提拔,成了一名工會干部,再不久,就成了工會主管宣傳的副主席兼辦公室主任。這時候,原來的副業就成了主業,寫稿兒改稿兒,給通訊員講課成了他的日常工作。這個工作不錯,不說永安樂此不倦,對我們這些喜歡寫寫畫畫的人來講,也是羨慕不已。不過這段經歷,在李永安的散文集《老槐樹》里有著很深的影子。實際上,不知永安知道不知道,后來的這些成績的取得,全是那一段兒學兵生活鋪墊的結果。所謂厚積薄發,沒有那段艱苦歲月的磨礪積淀,他不可能有這樣的韌性,不可能幾十年如一日的把讀書和寫作堅持下來。所以說,三線建設那段日子雖然只是兩年多一點兒的時間,卻墊定了他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基礎。后面的三十多載春秋盡管漫長,卻只是一個努力堅持和積累過程,我的老同學李永安用他的生活實踐把柳青的那段名言完整地演繹了一遍。當然了,以上我說的并不完全。外因只是一個條件,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內部的因素。雞蛋經過孵化可以成為小雞,石頭燒制只能變成石灰,基因有別,條件不同,結果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準確地說,機會只會給有準備的人。永安聰明敏感心思靈動,家里也有一些背景,算得上是書香門第,再加上心靜熱愛文學,這些,也許就是他做出成績的內在因素了。 我很羨慕永安有建設襄渝鐵路線的學兵生活,有那一段兒背著藥箱在江邊兒在隧道里奔波的工作經歷。每見到他,我就向他建議:你既然從事寫作,就寫自己熟悉的,寫對自己靈魂產生沖撞的,就應該謳歌美麗詆毀丑惡,歌頌光明詛咒黑暗,就要有一個宏大的計劃。而那一段兒史無前例不會再有的學兵生活,就是你李永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常言道:十年磨一劍,甚矣哉!其實,我覺得用十年時間打磨一劍并不算長。人類到了現代社會,那一行那一業都發展到了極致,想突出一點可謂談何容易?竭盡全力,用盡一生的經歷和氣力打磨出一把好劍來,就很不易了。干將莫邪龍泉魚腸,只要好,無須多,寧肯多花一點時間!據我所知,關于三線學兵的那段歷史,那是一段波瀾壯闊化鐵為鋼的火熱生活,那里曾經活躍著一群鮮活的生命,那些英雄兒女響應國家號召到大山里流汗流淚流血,真需要有好的文學作品把這些表現出來。有經歷沒才氣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有才氣沒經歷也只能望洋興嘆,這就需要親身的體驗和鐵肩膀了。李永安有這一段兒特殊的經歷,又有幾十年的寫作實踐打底,他不但有這個責任,而且有肩負起這個重擔的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條件。其實,在永安的那些短篇里面,三線學兵生活內容已經很不少了。這些文字星星點點,像寶石一樣在那兒熠熠發光。如同散落的一灘寶珠,只需要用一條線索把這些巧妙地穿將起來,就是一條漂亮絕倫的項鏈兒!我甚至幫永安設想了一些細節:在學校外號“面人兒”的同學史習綱,背著五十公斤一袋的混凝土,踩在船甲板和岸邊之間顫顫悠悠的木板上膽顫心驚;半飽不饑的如新緊了緊褲帶,再端起呼呼作響的風槍對準巖石;還有嬌嬌弱弱的女同學范水蓮、王粉英、葉枝芬,她們半挽著褲腿,在沒膝的秋水中撈河沙、抬石塊兒,冰冷的江水,晶瑩的汗珠兒。累了,抬起頭抹一把汗水,看看山縫間透出的那縷陽光…… 這些當年的真實畫面,就足以令人唏噓,使人感動了!
拿出更好的作品來! 在此聽說李永安同學關于三線學兵生活的長篇散文作品《在襄渝線的日子里》,《道北舊事》出版發行,欣喜之余,發此稿以示祝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