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多晶硅生產研發的黃埔軍校,739时间:2022-05-31 739,1964年選址四川省樂山市峨眉縣大廟鄉。距離峨眉山腳古剎報國寺直線距離6公里。依靠科研人員、大學生、工人、解放軍共同奮戰努力,1970年初步建成。是我國首家擁有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技術的企業。后來,樂山也因為峨眉半導體材料廠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成為了中國多晶硅黃埔軍校。 1964年10月,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338室(硅材料研究室)及與之配套的人員、裝置和職能管理部門內遷峨眉。定名:“冶金工業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代號“七三九”。 三線廠的選址是怎么研究規劃出來的,還真沒找過相關資料。因為緊靠峨眉山,自然條件好,80年代被評為“花園工廠”、“清潔工廠”。三線建設搞的是“邊基建、邊試制、邊生產” 當年的739廠內部環境好,設施齊備,福利好,娛樂體育活動多。70年代初有招工指標能夠進廠,是樂山當地解決就業的理想通道。 1965年5月,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二批“三線”建設人員100多人到廠。 1966年4月第二期工程開工建設。沈陽冶煉廠第一批支援“三線”建設人員到廠。偉大的運動開始了。。。。。 1967年3月氬氣氛外熱式無位錯區熔硅單晶拉制成功。沈陽冶煉廠,葫蘆島鋅廠,撫順301廠,湖南錫礦山等內遷人員和設備到廠。 1972年5月,試制成功Φ40-42.5mm 大直徑區熔硅單晶。6月接受援助羅馬尼亞的多晶硅和單晶硅生產任務。7月4日根據冶金部要求,為支援741廠建設,廠、所第一批三十一名職工奔赴陜西華山半導體材料廠。7月15日:川冶(70)革字第314號文將“739廠”改稱“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將“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改稱“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 中間幾十年的發展按下不表。 2006年6月,在東方電氣集團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由樂山市人民政府牽線,廠、所完成了國有資產無償劃轉到東方氣輪機廠,實現了強強聯合,為廠、所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進入破產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