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id="e4t2t"></p>
    <table id="e4t2t"><ruby id="e4t2t"></ruby></table>

  • <big id="e4t2t"><ruby id="e4t2t"></ruby></big>
    1. <pre id="e4t2t"><label id="e4t2t"></label></pre>
        <track id="e4t2t"></track>
        標簽文字

        您可以向本站投稿,請點擊箭頭所指 

        頂端右側“投稿通道”。

        也可通過郵件投稿 hedaowang@126.com

        站務

        公告

        首頁 >> 三線文萃 >>文學園地 >> 再讀 《綠 太 陽》(書評鄧寶斌)
        详细内容

        再讀 《綠 太 陽》(書評鄧寶斌)

        时间:2022-06-30     作者:鄧寶斌【原创】   阅读

               前幾天搬家,翻出了塵封五六年之久的長篇小說《綠太陽》,如同見到久別的老友,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搬完家閑暇之余,再一次認認真真從頭看起?吹綍械娜宋,如同又一次見到我連那些生死與共的弟兄們,閱讀著書間文字,眼前又浮現出五十年前那段難忘的歲月。

               《綠太陽》是唯一一部描寫在波瀾壯闊的三線建設時,三線學兵連在襄渝鐵路建設中用他們尚且年少的身體所付出的艱苦奮斗、流血流汗甚至付出生命的故事。

               這部四十余萬字的小說是我的同連戰友劉新中的作品,如今問世已經有二十二年了。


        111.jpg


               1970年8月至1973年8月,在當時的陜西省革委會的安排下,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五地市組織了兩萬五千八百名剛應屆畢業的69、70兩屆初中生,先后組建了一百四十一個學兵連,配屬到鐵道兵部隊在襄渝線陜西段施工的各個師團營參加工程施工。當年這些學兵們只有十六七歲,大一點的也就是十八歲出頭。出了校門就進了軍營,人生的第一步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中。在三年的施工中,學兵們充分發揚了吃苦耐勞英勇頑強敢打硬仗的過硬作風,付出了超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甚至還有一百多個戰友犧牲在那里,還有許多人因傷而殘。他們用青春甚至生命,響應了毛主席“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教導,做到了讓毛主席放心,讓周總理放心。劉新中作為兩萬五千八百名學兵中的一員,也經歷了這一段終生難忘的特殊歲月。正是有著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他才下定決心要留下一部反映這一段歷史的文學作品。

        151515.jpg       我記得好像是在1999年秋末初冬的一天,新中對我說,他醞釀已久的長篇小說準備開筆了,現在再不寫,到咱連三十年紀念的時候恐怕就拿不出來了。其實這個事我們倆已經議論很多年了,但是他一直沒有動筆,他是覺得把握不大心里沒底,怕一次寫不好以后就不好寫了,F在他決定開筆,我覺得他經過十幾年的深思熟慮,已經胸有成竹了。過了兩天,他獨自一人去了銅川偏遠山區里的一個煤礦,在礦招待所一住就是兩個多月。他回來后對我說小說已經開好了頭并且完成了整部構思,萬事開頭難,以后就好辦了。到了2000年夏天,小說正式脫稿。有一天,天氣正熱,新中抱著厚厚的一大摞打印好的校正稿,大汗淋漓的跑到我的辦公室,說是要我先看一看,把里邊的錯別字校正一下。那天,我倆諞了很久,看著散發著油墨香氣的書稿,我的眼睛有點濕潤,這不僅僅是老友的心血,也是我多年的夙愿啊。那時候我在銅川自來水公司擔任水質科科長,我們科室不在公司大院內,山高皇帝遠,我的工作輕松而且自由度很高,時間由我自己支配,很方便完成這個事情。

               小說定名為《綠太陽》。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稿,書里的人物撲面而來,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熟悉的面孔,分明就是我連、我營的某某人,書中描寫的那些事情,大多數都是我們的親身經歷?吹絼忧樘,我更是眼含熱淚,三十年前的一幕幕,如同過電影一樣再現到我的眼前。

               小說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一師二團四營和學兵七十八連、八十二連在襄渝鐵路磨子溝、羅向巖兩座隧道的施工為原型創作的,書中所有人物都有這些指戰員的形象。比如營長馮大東,真實的原型就是四營長畢鳳富,他的形象幾乎原封不動的刻畫成了書中的營長馮大東。七十年代初期,鐵道兵團營一級干部中有許多人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人,他們是從戰火中走過來的,所以他們堅定果敢,有卓越的施工指揮經驗,但是脾氣一般都不太好,說話也比較粗魯。我們營長畢鳳富就是這樣,他經歷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施工的組織指揮,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手拿把掐的”。書中學兵連的連干部,也都有我連連干部的影子,學兵連副指導員、排長、班長以及各個戰士,都能在我連、八十二連找到相應人物,甚至書中描寫的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小說讀起來特別親切。當然,在襄渝線陜西段的鐵道兵三個師都是從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這些部隊中,像書中的馮大東營長、趙石連長這樣的軍事干部是大有人在的。像學兵排長安濤、副指導員劉玉紅,班長孟光、李凡,戰士鐘石、丁文、小耗子,在廣大的學兵連里,這些人也比比皆是,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其實是寫的是所有三線學兵在那個歲月里的生活,所以這部小說后來也得到了廣大戰友的認可和好評。

               再說小說里的施工場景。在實際中,咱們學兵連在開始施工時都是配屬連,但是,憑著學兵們在施工中不遺余力不怕吃苦的精神,憑著學兵無論干什么都是一學就會、一會就精的聰明才智,要不了幾天學兵連都成了各營的絕對主力連,每天的進度總比別的連多一點,每個月完成的任務都是全營第一。書中的學兵一連就是這樣的一個連隊,打風槍、放炮、支排架,學兵們一學就會,推斗車、出渣不遺余力,遭遇到險情時不怕犧牲,冒著塌方救戰友;頂著有毒的炮煙往掌子面硬沖;孟光、丁文三十多個小時沒出洞完成了一個月的打漏斗任務,以及漏斗塌陷了把人掉進去后大家緊張的搶救過程,新中妙筆生花,把這些我連真實發生的事情,在情節上經過藝術加工,寫得非常生動。

               對這部小說反反復復的細細品讀是在出版之后。那時我已從自來水公司內退,十多年間一直輾轉于外地的施工工地打工。無論我走到哪里,都一定要帶著這本書。每當工地的夜幕降臨,在寂寞的宿舍里,一盞青燈,伴陪著我回到了書中那些艱苦而又難忘的歲月,又見到久違的弟兄們。每當看到陳正云犧牲,我就想到了1972年5月6日的羅向巖隧道下導坑大塌方,一次犧牲了六個人,其中之一就是八十二連的女戰友?吹嚼罘、李根生被洪水沖走,我就想到了丁萍、馬鴻燕。一想起這些場景,我不由自主地掩卷而泣?吹綗釤狒[鬧的過年場景,看到家鄉的慰問團,我笑著笑著眼淚卻噴涌而出。小說收尾,當看到營長馮大東向學兵連告別時,我自然而然的想起了畢鳳富營長跟我握手相別之時的情景,淚水奪眶而出。我相信,新中在描寫這些場景時,心里也是非常不平靜的。

               我認識很多學兵戰友,各個部隊都有,我曾經問過他們同一個問題,就是在三線是最深刻的感觸是什么,大家不約而同的回答都是“饑餓”。確實如此,饑餓幾乎從頭到尾籠罩著我們這些學兵,我們連一直到將近退場前的兩個月才吃飽飯,其他連隊的情況大概也好不到那里去。一直到現在,戰友們聚到一起時談論的話題都離不開饑餓。在書中,對饑餓的描寫也有大量的篇幅,比如,丁文為了偷吃一點豆腐渣挨了一扁擔,小耗子為了早一會打飯被燙傷,還有鐘石和丁文用燈泡和奶粉盒烤肉吃,最細致的是 “安濤從上衣下兜里掏出自己的饃,又小心翼翼地把口袋翻過來,搜尋出幾粒饃花,扔進嘴里!边@些章節都真實的描寫出了當時的實際情況。那時候正是青春年少精力充沛之時,雖然上班很勞累,但是回來睡一覺體力又恢復了;雖然在洞里施工的環境有危險而且確實是時常發生險情,但是大家都習慣了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經驗,也就不以為然了,所以對勞累和危險都覺得似乎不足掛齒,但正是長身體需要大量營養之時卻整天吃不飽,這種感受真是刻骨銘心的。

               在書中,新中把男學兵與女學兵的關系寫的很微妙。書中的學兵一連與學兵六連來自同一個地方而且是同一所學校,兩個連里面有很多人是鄰居、同學,見了面打個招呼說幾句話很正常。這一點只能說新中是用了藝術真實的手法。實際情況是我們連與八十二連來自不同的地方,關系和其它駐地的男女學兵連的關系一樣,也是授受不親的關系,少男少女遇見了別說是說話,就連看也不敢看對方一眼。不過,咱們剛進場時我們連下邊確實還有一個女子連學兵十九連,十九連和我們連都是來自于銅川,她們連確實有我們連許多同學?墒沁@個連沒幾個月就調到師部種菜去了,而與八十二連有同學的是七十六連,他們是在離我們不是很遠的另一個施工點。盡管如此,畢竟學兵都是同根生,有了事都會挺身相幫的。有一次在沙灘備料,八十二連好不容易在江中撈出的沙子被外團的民工偷走,同在沙灘備料的我們連兩個班得知此事后,與那個民工連大打出手,雙方都有人員受傷。在洞內作業時,偶爾有八十二連來配屬我們,我們都是先把臟重累的活先搶著干完,把比較輕松的活留給她們。有時候她們干比較重的活,我們連的人看見了,就會不吭氣上去幫上一把,然后默默地走開。盡管我們也給她們起外號,有時候也有點小的惡作劇,但是別人欺負她們或者說她們的壞話,我們就不愿意。丁萍馬鴻燕犧牲,我們連聽說營部材料員有責任,有人就商量準備找機會偷偷把材料員打一頓以出這口惡氣。試想一下,如果當初調到師部種菜的是八十二連而留下的是十九連,那么也許我們兩個連之間就可能真會發生一些美麗的故事,如果有這樣的故事,《綠太陽》里一定會有更精彩的章節。

               2016年以后,我徹底結束了打工生活,回到家一心照顧外孫女,每日里接送上學,雖然不是很忙碌,但是家里零零碎碎這事那事。沒有了整塊的時間,《綠太陽》也就擱置在書架很少翻動了,一直到這次搬完家才把它又放回了書桌。

               再次讀《綠太陽》,與第一次讀的感覺沒變,只是又找回了這幾年有點遺忘了的心得。重新品讀,心中激情依然,還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捧著書本,有時候看到某個人物時,會在心里叫著我連某個人的名字;“* * * ,又看見你了”,看到動情的情節,眼里還是會涌出淚水。

             在當年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中,學兵連也是一個不小的群體,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新中的這部力作,完成了廣大學兵戰友的心愿,是會永載史冊的。正如《綠太陽》完成之際新中自己說的話:“當青春的種種努力恰恰榮幸的和歷史的推進同步時,或者客觀上能夠搜尋到其積極意義時,這種青春就具有了保存性,就能夠爭取到寬泛長久地社會理解!

          除了一部《綠太陽》,新中還有幾十篇歌頌、記敘、評論三線學兵的詩歌、散文,這些詩文的質量都非常高,他總能站在別人看不見的視角、別人夠不著的高度上去剖析人和事,總能得出一個別人想不到的結論。他的很多作品在戰友間廣為流傳,比如《學兵之歌》、《給女學兵》、《碑殤》、《天哭》、《魂歸》、《我的三排我的連》、《學兵賦》等等。

               新中從三線回來后分配到了銅川市電瓷廠工作,當了多年的窯工,工作任務就是出窯、裝窯、燒窯。經過三線的鍛煉和工場窯火的淬燒,使得他在自己定下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1979年,在銅川市的文學期刊《銅川文藝》上他第一次把自己的創作變成了鉛字,1982年在國家級大型刊物《詩刊》上發表了兩篇詩作。這是銅川市第一個在《詩刊》上發表作品的作者,當年在銅川反響非常大。1984年他調入銅川市文聯擔任《銅川文藝》主編,后擔任銅川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主持作協工作。這期間新中成就斐然,先后有《朦朧詩賞析》、《山風流、水風流》、《窯變》等等五六本詩集、詩評出版。新中不但自己事業有成,而且還發現、培養了一大批銅川年輕的文化新人,為銅川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創作事業營造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把銅川的文學藝術活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開辟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文學園地。2002年,新中調到西安工作,在省群眾藝術館擔任陜西省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辦公室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并被評定為正高級職稱研究館員。他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文學創作,先后在《詩刊》、《散文》、《文學家》等多家海內外報刊發表各種作品一千五百余篇,出版各類著作十四部。他先后獲文化部、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頒發的二十余項創作獎勵。2000年他獲得陜西省第二屆“德藝雙馨”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2001年,銅川市作家協會特授他“銅川文學特別貢獻獎”。

          新中是我們三線學兵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們的驕傲。一本《綠太陽》,足以使他在戰友們之間的定位更高,何況還有那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和散文。

          在這篇文章開筆之際,傳來一個消息,說是我們的老營長畢鳳富以九十二歲高齡在當日逝世。老營長是小說中馮大東營長的原型人物,是我很敬重的老首長,而小說中的馮大東營長也是一個主要人物,所以在本文中就對營長多說了幾句,權當是對老營長的悼念吧。畢鳳富營長是河北省灤南縣人,1948年參軍入伍后一直在二團,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后來升任二團副團長,1979年又率部參加了對越作戰。1984年鐵道兵集體轉業前,為了保留他們這些老革命的軍籍,組織安排他們提前離休。


                                                        2022. 6. 20


         以下各圖是《綠太陽》出版后部分報刊刊發的消息和評論:










        1656540000412250.jpg




        劉新中所在學生連參與修建的兩座隧道(下二圖)




        下圖旗幟中的“5847部隊學兵二十連、十六連”即是我們轉隸0247部隊后的學兵八十二連和七十八連


        1656540003949395.jpg



        本文作者 鄧寶斌(下圖)


        1656540005653121.jpg


         一本《綠太陽》,二十多年伴著我走南闖北,書脊已經破損了,找了個夾子夾住,以防擴大破損。(下圖)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返回頂部 分享按鈕 seo seo
        无码国产精品免费看
      1. <p id="e4t2t"></p>
        <table id="e4t2t"><ruby id="e4t2t"></ruby></table>

      2. <big id="e4t2t"><ruby id="e4t2t"></ruby></big>
        1. <pre id="e4t2t"><label id="e4t2t"></label></pre>
            <track id="e4t2t"></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