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閑雜調查:你們當地的普通話別稱?(老虎廟)时间:2022-12-10 只有在網上才可以迅速完成這樣的統計。這是一次希望通過應招跟帖完成的關于地方方言的閑雜統計。 如果“24小時在線博客”有著很大的訪問流量的話,這個統計本不在話下,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產生結果。但這里不是一個大眾喜歡的地方,我做統計,勉為其難。就請發現這里的朋友跟上您所知道的點滴,先示謝意! 很久以來,我就發現各地方對當地學說普通話多的都有一個標稱,這個標稱往往挖苦,往往調笑,也有蔑視的一面,什么復雜的評價都有,卻沒有褒揚的可能。 拿我熟悉的陜西地區來說,對學說普通話不夠標準標稱是“醋熘普通話”,外省人很容易從字面上理解為“酸”腐氣兒的意思,這樣就很通俗,亦很刻薄。這樣的例子再如廣西南寧叫“臭青普通話”;安徽 (皖南)叫“腌豆角普通話”,這個倒是和陜西的醋熘普通話意思很是相近,同是挖苦其“酸”腐氣兒。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分皖南和皖北(南北方)因此語言截然差異,故皖北叫了“燒包普通話”。 四川,包括成都和重慶兩城市把學說普通話叫做了“椒鹽普通話”,這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種叫法。從“椒鹽普通話”的字面上就很輕易看出了四川特色的背景,那幾乎是不用說明的事情。椒鹽味兒又是什么味兒呢?其實椒鹽味兒在川菜里面也只是個邊緣味系。做法是加鹽,加花椒,加少許胡椒,研磨而成。它比起川菜里一貫所見的紅油香辣更多些爽口,比起傳統的干辣又顯燥烈,總體的麻辣強烈度上又似乎含帶些不焦不火的溫柔,辣不死,麻不翻,非陰不陽。和傳統正宗的川菜相比,它的味道已經多少有了些叛逆,似乎異己。當然您若是再做過些,那它可能就是怪味了,就好像重慶人把椒鹽和香辣、干辣、酸甜、麻打果子統統混在了一起,做成的東西就成了著名的“怪味胡豆”。 所以聽起來川籍地面上形容假摸假樣的普通話用“椒鹽普通話”來標稱是最有意義,最有趣味,最為文化的說法。這和一些缺欠了想象力,而就只剩下符號、詛咒一樣的標稱的地方相比,就顯得優秀了許多。當然這中間也有四川地面的又一種叫法“川普”,這個聽起來就有點一般。而這樣一般的叫法在全國看起來就太多了。比如廣西南寧的另外一種叫法“南普”;貴州的“貴普”;甘肅蘭州市的“京蘭腔”等等。 還有一些令人聽起來莫名其妙的標稱,如湖北武漢的“彎管子普通話”據說在武漢這種口音流行于中央在漢單位,比如電力、鐵路、軍工系統的一些大中型企業,部隊家屬院,大專院校,省級機關等,武漢移民較多,難免受武漢語言影響,但原本又有自身的普通話傳統,如此兩邊不靠,就說成了夾生普通話,這也是武漢一景。被叫做了“彎管子普通話”。 還有令人莫名其妙而難解的如貴州叫做“布衣普通話”,像是少數民族語言;還有云南叫做“馬普”普通話;福建省叫做了“地瓜普通話”等等,都屬不好從字面可以簡單理解的一類。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一些地方這樣對地方普通話的標稱都有和地方菜系,或者地方飲食習慣有著多多少少的聯系。如前面所說的四川“椒鹽普通話”,如陜西“醋熘普通話”,如安徽皖南“腌豆角普通話”等等,相信還會有許多是我所沒有了解到的。 為了做這次閑雜調查,我想到過一些方法,最直接的就是通過各城市的“114查號臺”。但在我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的時候,出現了意外—— 我是隨機撥通的廣西南寧市114查號臺,原試圖通過各地的114查號臺服務小姐了解當地的學說普通話標稱用語。當南寧114的小姐聽到我笨拙地解釋清楚我的意思之后,對方沉默了,電話那頭似乎成了啞巴,須臾,那對方服務小姐口氣十分警惕地問道:“你是什么意思?”我再做解釋,對方說:“對不起,我不知道的……” 那時候,我忽然醒悟,我發現電話里對方的普通話正是說得不是很好的那一種南寧普通話(后得知當地叫做“臭青普通話”)。我這豈不是嫌有不軌的言行嗎?對方能不懷疑我這又是一次電話騷擾嗎?我什么不可以問問,卻要偏偏問得是小姐們賴以混飯的普通話呢? 所以把這個帖子發到了24小時在線博客,希冀有此雜趣的朋友發揮專長,把你們地面上的這種說法跟上來,博得大家眼一亮,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