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天作證(央視文學本解說詞)/童鶴齡时间:2023-02-08 【序】 古人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古以來,一切志士仁人都具有自強不息的特質。 一位偉人說: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人類向往藍天,夢想像鳥一樣在藍天自由翱翔。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人類也就有了躍躍欲試的藍天夢。歷史上,志在藍天者大有人在,他們矢志不移,追求理想,把飛上藍天作為畢生的努力。 志在藍天也是一種煉獄,必然要有百折不撓的氣概,要有勇于探索的志向,還要有不怕犧牲、永不言敗的精神。作為中國航空人,就要有“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的遠大抱負,才能展現翱翔九天、志在寰宇的襟懷。 中國的航空事業,就是在一代代追求“航空報國”者的獻身下,實現騰飛的。藍天可以作證。 【一】 進入新千年,在世界十大思想家的評選中,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無可爭議地名列榜首。記載其思想與言論的《論語》,影響著全世界,宋代開國宰相趙普甚至道出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感嘆。 2500多年前,就是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有這么一段精彩對話: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無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 (子)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 (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段對話講述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人民對國家的忠誠和信仰,最終決定著政權的穩定,決定著國家的長治久安。 莽莽貴州高原,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有一位參加過貴州三線建設的老航空人,在病榻上已躺了整整36年。他沒有什么偉大的壯舉,但他于平淡中產生的撼天動地的真實力量,枯燥中演繹的豐富多彩的人生傳奇,多次被中國一航黨組書記、總經理林左鳴提起,他的名字叫劉培仁。 1966年9月,他從沈陽黎明飛機發動機廠攜妻帶子奔赴貴州支援三線建設,成為一名貴州航空工業建設的早期創業者。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71年5月18日,時任原貴州航空工業管理局安吉鑄造廠基建木工排排長的他,在基建工作現場裝訂木制屋架棱條時,木棱條突然脫落,他失去重心,從6米高處后仰摔倒在碎石堆上,致使其腰椎骨折,導致外傷性截癱。 從此,劉培仁便臥床未起,不能再從事他所熱愛的工作。如今他已80高齡,在床上度過了36個春秋 在這痛苦漫長的歲月中,他雖然很無奈的選擇寂寞,但他沒有抱怨。他始終不變的是,對三線建設掛念之心,對祖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關愛之心。 36年來,每天吃喝拉撒睡,他都沒有離開過床,他的生活就是在床上看書看報看電視,看人看景看窗外。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是什么使他如此執著?是什么使他矢志不渝? 若與他交談,你會發現他沒有隔世之感,他仍然健談,樂觀向上,憶往昔不說苦與累,看未來不言憂和愁。 劉培仁在床上天天都豎起耳朵聽企業里仍保留的廣播,天天要看看電視,特別是企業自辦節目,他每期必看,以能從中了解了企業的發展和變化,了解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走向。他說:“這是我的樂趣! 他的身邊還有一個望遠鏡伴隨著他,他不可能走出家門看世界,他只能每天都用這個望遠鏡來看上下班的職工,看窗外的天空。當他聽見窗外那熟悉的飛機飛過的聲音時,他總是舉起望遠鏡搜索,偶爾看到藍藍的天空上飛過的飛機,他會情不自禁地激動一番。 魯迅說過:“那些落后卻仍堅持不懈的跑步者,乃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對國家的忠誠和信仰,正是數十萬航空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是航空文化中“航空報國”理念的一貫注解。 其實,中國上千年的“飛天夢”,特別是帶動力飛行的100年,這種強烈的信念,薪火相傳,閃耀蒼穹。 (廣州黃花崗馮如墓地) 這里安葬著一個烈士,叫馮如。他受美國萊特兄弟人類帶動力飛行成功的鼓舞,1907年就建立了中國人的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被稱作“中國創始飛行家”。不幸的是,1912年8月25日,他在廣州燕塘飛行表演中失事犧牲,在彌留之際,他囑咐志士同仁:“吾死后,爾等勿因是失其進取之心! (南京中山陵) 孫中山也有著深深的航空情結,他在1922年的廣州國民政府里成立了航空局,并制造出第一架飛機,以宋慶齡的英文名字命名為“樂世文號”。他還為這架飛機揮筆題詞:“航空救國”。 新中國誕生后,1951年4 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頒布了《關于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宣布成立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 新中國的航空人不斷書寫著航空強國的歷史: 1954年7月3日,中國在江西南昌自行生產了第一架雅克十八型飛機; 1956年9月8日,中國又在遼寧沈陽試制成功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 1958年7月26日,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首飛成功。 …… 1950年10月15日,麥克阿瑟向杜魯門總統預言中國不會出兵朝鮮,他趾高氣揚地說:“他們(指中國)沒有空軍,F在,我們的空軍既然在朝鮮有了基地,如果中國人企圖南下到平壤,他們將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的一次傷亡! 就在麥克阿瑟斷言中國沒有空軍之時,經毛澤東批準,中國空軍部隊的番號由旅改師,空軍第一支飛行部隊混成4旅改為空4師。在戰爭已經展開的情況下,中國以加速度開始擴大空中力量,裝備了蘇聯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研制生產出來的米格-15。據統計,從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共起飛2457批26491架次,進行空戰364次,擊落擊傷敵機425架。 中國空軍一戰成名,志愿軍打出了中國50年的和平。 中國航空人憑著矢志報國、永不言敗的精神,找尋著自己的航空強國之路。 幾十年來,航空人的初衷不改,航空人的志向不變。 上世紀末,中國航空人最終從歷史文化的積淀里,從踐行新的歷史使命中,提煉出了“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的集團理念。這一核心理念得到了全行業廣大員工的廣泛認同,并迅速融入到每個航空人的血液中,成為航空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王麗云,中國三線航空建設者的第二代。 “三線” 概念最早出自毛澤東主席的戰略構想。這個構想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三類地區,分別簡稱一線、二線和三線。 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領導人借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的工廠都在歐洲地區,在后方沒有建立戰略基地而受到希特勒攻擊的教訓,開始醞釀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問題。這就是40多年前,迫于當時緊張的國際局勢,黨中央、毛澤東主席作出的“抓緊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 國際軍事專家這樣評論:如果說修筑長城是中國古代建立國防的一個壯舉, 那么也可以說中國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是現代世界上一項影響巨大的國防建設壯舉。其深度與廣度遠比修筑長城要偉大得多。 在三線建設中,航空工業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幾十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數百萬人次民工的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遠離城市和親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戰天斗地,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三線航空工業建設。 那時,深山峽谷里沒有公路,沒有住房,沒有自來水。創業者們住在向農村生產隊借的用石板蓋的大倉庫住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幾十個人擠在一間屋里。當年的艱苦,如今的人們是不可想象的。這一代人創造了三線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支撐著三線航空工業的生存與發展,這種精神一直傳承給第二代、第三代三線航空人,這就是他們的“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三獻”精神。 三線建設中,貴州一下成為了中國重要的國防工業科研生產基地。航空人則以最快的速度搶時間完成了貴州殲擊機科研生產基地的建設。 1970年5月,貴州黎陽公司生產的首臺渦噴發動機總裝試車成功。同年9月18日,貴航集團自行研制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飛向云貴高原的藍天。 80年代中期,商品經濟的大潮洶涌澎湃地沖擊著三線軍工企業,國家實行國防科技工業戰略調整,三線的航空企業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此時,能夠堅定信念的唯有一個理念-----航空報國。在這個信念支撐下,三線航空企業克服種種困難,發揚自強不息精神,于1985年將自行設計制造的中國第一架高級教練機---殲教七放飛藍天; 1990年11月9日,僅用19個月的時間,將自行設計制造的殲教七P型飛機送上藍天,航空的“P型機精神”與航天的“長二捆精神”齊名中國;2003年12月13日,在紀念世界航空百年之際,用18個月的速度,刷新了新型飛機研制的“世界記錄”;幾天后,他們在同一機場又放飛了中國的無人機。 王麗云就是隨著父親來到貴州參加三線建設的。子承父業,他們姊妹幾個相繼參加了三線航空工業建設。她是個普通的設計人員,在新機種研制過程中,她經受了自父輩開創三線建設以來的更大的情感傷痛歷程。 那是2001年5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電話,大弟弟腦出血倒下,沒有起來。姐弟倆只相隔15分鐘的路程卻因工作繁忙幾個月沒有見面。 大弟去世后,王麗云在每周休息日去陪母親,與母親嘮嘮家常,緩解一下老來喪子的痛楚悲情。1998年王麗云的父親去世后,怕給兒女們增加麻煩的母親,一直一個人住在與女兒工作10公里遠的地方。 春節剛過,王麗云又接到一個電話,如同晴天霹靂:母親也去世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她哭紅了眼睛,哭啞了嗓子:“媽媽呀,怎么也不等一下呀。咱們不是說好了,等我忙完了,一起回河北老家嗎?” 辦完母親的喪事不久,王麗云發現二弟吃飯難以下咽,而且吃了就吐出來。一問,二弟說這種情況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在姐姐的強迫下,二弟去醫院進行了徹底檢查,檢查結果簡直把王麗云又驚呆了----胃癌晚期。 王麗云對著蒼天呼喊:“爸媽沒了,大弟弟沒了,難道厄運又要降臨到二弟的頭上嗎?”迷惘中,王麗云意識到,現在不是她倒下的時候,必須站起來與死神爭奪弟弟的生命。于是,她一邊安慰弟弟,一邊籌集資金為弟弟做手術。手術后,被稱作“國防身體”的弟弟簡直變了一個人,曾經180斤的體重和1.80米的個兒,萎縮得又瘦又小。作為姐姐的王麗云,多想在弟弟彌留之際,每天陪陪他,和他說上幾句貼心的話兒。 可是,新機研制工作已進入高潮,王麗云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她心里惦記著弟弟,每天拼命地工作,盡量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只是在星期天上午去看一下弟弟,她握著弟弟的手含著眼淚說:“姐太忙了呵!蓖砩嫌执掖亿s回單位。誰曾想, 3天后弟弟永遠地閉上了那雙期盼的眼睛。 王麗云說:一年中接踵而來的不幸幾乎將我摧垮,但強大的精神支柱支撐我工作,工作,再工作。因為,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共產黨員,關鍵的時候我不能退卻。一人退一小步,新機研制的節點就要退一大步。因此,為了航空,為了父母為之獻青春的事業,為了弟弟們的宿愿,我只能用一份份精確的研制報告去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航空人報國的理想,正是這種精神使中國幾代航空人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在“航空報國”旗幟的引領下,經過56年的不懈奮斗,中國航空工業從弱到強,從修理、仿制到自主設計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四大跨越: 即以殲十戰機的成功研制生產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的研制成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某特種飛機的研制成功為代表,推動了我國機械化空軍向信息化空軍的跨越;以新型空空導彈的研制成功為代表,實現了空空導彈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忠誠,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 藍天作證:“航空報國”的追求正是中國航空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這種情懷已成為航空人發展的生命,生命不竭,報國之志不止。 【二】 從藍天上鳥瞰,長江似九曲回腸,貫穿中國的11個省份,滋養著中國五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多少贊美的詩句,多少厚重的歷史,演繹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壯歌! 站在壺口,看黃河之水裹著泥沙奔涌而來,一往無前的氣勢,震天動地的聲音,撞擊的不止是眼球,而是靈魂,仿佛就是《黃河大合唱》留給世界的震撼! 文化是河,文化是根,文化是魂。 如果說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就是一架飛機,那么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航空企業文化就如一渠永不枯竭的動力之源,引領和支撐著航空工業永不停滯、亮翅藍天的堅定腳步。 航空人始終認為,獨立強大的航空工業,是一個國家大國地位的重要基石。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是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優化的重要支撐。這對于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開始,“航空”這一新穎的詞匯便紛紛被各國的詞典收錄其中,而捍衛浩瀚國土上明媚藍天的忠誠和馳騁于九天之上的甜美夢想讓航空工業顯得尤為重要。強大獨立的航空工業,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保家衛國的必備利器。 這位睿智聰穎、白發飄逸的中國航空知識分子精英,是中國航空工業幾代人的驕傲。 他叫宋文驄,是我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已從事飛機研究50多年。他長期工作在殲擊機研制第一線,見證并參與了中國航空及航天技術的發展歷程。上世紀60年代,他是我國飛機戰術和氣動布局專業組創建人之一,為研制殲八飛機作出了貢獻;上世紀70年代,他主持的飛機新式布局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國第三代戰斗機總體方案;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先后擔任了殲七C(Ⅲ)飛機和殲十飛機的總設計師,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宋文驄像從事航空科研開發的其他技術專家一樣,沒有威風凜凜和咄咄逼人的氣勢,卻有精湛的技術水平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沒有風度翩翩的衣著打扮,卻有—種對科學嚴謹周密、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他嚴格而不失幽默,細心而胸懷大度。 20年前,當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戰機開始裝備并應用實戰時,中國航空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當時,我國航空工業面臨的現狀是水平低、基礎差、人才斷層明顯。就是在這樣的起點上,新型戰機研制的先驅者們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創舉-----研制適應跨世紀作戰環境的第三代殲擊機。也就在20世紀 80年代初期,新型戰機研制采用了當今國際先進技術,技術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數量完全突破了研制一架新機的國際慣例。這些難點被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中國航空人打破了。 人立于世,不可沒有骨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立于世,則不能沒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的脊梁,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的變遷、國與國的競爭中永不落敗、永不消亡的支撐和動力。 1986年春天,在北京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科工委的領導宣布:新式氣動布局方案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總體方案。時年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新型戰機總設計師。 “一切為了新機,新機就是我的一切”。20多年來,為了祖國的航空事業,為了新型戰機的設計定型,宋文驄殫精竭慮、赤誠奉獻,放棄了許多歡樂和幸福,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智慧。從設計發圖到設施組建,從試制試飛到新成品研制,他長期工作在新機研制第一線,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 那年3月23日下午2點40分,成都某機場。隨著一陣轟鳴, 01架殲十戰機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沖云霄。當天,氣象條件不夠理想,但國家功勛飛行員雷強在預定高度飛了三圈后就主動請戰,又多飛了一圈。精彩的飛行令人振奮,漂亮的通場讓全場歡呼不已。輕輕擺動的機翼,表達了雷強內心的激動與自豪,更展示了他嫻熟、高超的飛行技術。當雷強駕駛著飛機輕盈地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平穩的降落在跑道上時,機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激動地握手擁抱,欣喜若狂。走下飛機的雷強更是無比興奮地說:這才叫真正的戰斗機! 面對這沸騰的場面,宋文驄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潮水般的情感,與剛下飛機的雷強緊緊擁抱。 有人知道,再過兩天就是宋文驄的生日了,專門定制了一個蛋糕,既要表達首飛成功的喜悅,也要向他表達崇敬之情。在這個激動時刻,宋文驄神情嚴肅地宣布:“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這些年來,他以敏銳的眼光和思維,以雄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帶領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緊跟國際航空技術的發展趨勢,不斷探索,大膽創新,闖過道道難關,成功地探索出一條自行研制第三代先進殲擊機的發展道路,為我國航空工業邁上—個新臺階,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知識分子在航空工業這一特殊的領域,功不可沒;他們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昭然于世。 實際上,殲十僅僅是航空工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之一。航空工業的廣大職工,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懷和領導下,在國務院國資委等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的大力支持下,經過56年的不懈奮斗,中國航空工業從弱到強,從修理、仿制到自主設計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形成了一個軍民結合、相對完整、具有較強實力、較高水平的高科技工業體系;累計生產了一萬六千多架飛機和直升機,近六萬臺發動機, 二萬多枚導彈,以及大量的非航空產品。 中國航空人已能夠自行研制生產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預警機、艦載機、偵察機、干擾機、教練機、直升機、空中加油機、通用飛機、無人機和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岸艦導彈、艦艦導彈以及多型號、成系列的渦輪、渦噴、渦扇等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等軍用航空器,還能夠研制新型空間飛行器。目前,我軍裝備中90%以上的航空武器裝備是自己研制生產的。特別是一大批高水平、高性能、全天候作戰的重點型號已陸續裝備部隊,形成了強大戰斗力,使我軍擁有了一批克敵制勝的高技術航空武器裝備,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歷史和現實都在作證: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要發展和振興,就離不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而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在一定意義上又都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 【三】 200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切接見了中國試飛院試飛員李中華,稱贊說:“你的事跡很突出,也很感人,你不愧是思想、技術雙過硬的新型高素質試飛員,不愧是我軍飛行員的優秀代表。特別是你牢記使命、為國奉獻的政治覺悟,愛崗敬業、刻苦鉆研的進取精神,臨危不懼、勇攀高峰的英雄氣概,值得全軍學習。希望你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為祖國為人民為軍隊再立新功! 這個中等個兒小平頭的人,就是中國的首批雙學士試飛員、空軍級試飛專家、國際試飛員李中華。在藍天上,他用中國造飛機演奏出一曲中國航空人之歌。 翻開中國試飛員的群英譜,他的名字與這些輝煌紀錄緊密相連: 作為新一代國產殲十戰機主力試飛員,他創造了該機最大飛行表速、最大動升限、最大過載值、最大瞬時盤旋角速度、最大迎角、最小飛行速度等6項之最。 5年間,他試飛新一代國產戰機高難科目61項,其中僅一類風險科目就多達57項。 失速尾旋,被世界航空界稱為“死亡螺旋”。形象地說,陷入尾旋的飛機,就像一片樹葉被拋進漩渦,在旋轉中加速墜落。 據統計,世界上戰機的大迎角失事,約90%都是失速尾旋造成的。俄羅斯和美國試飛這一項目時,曾墜毀飛機數十架,損失飛行員數十名。人類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就是因飛機進入尾旋而犧牲的…… 誰敢去用自己的腳踩響地雷?祖國選擇了李中華! 1995年9月初,李中華再赴俄羅斯國家試飛員學院,進行三角翼戰機失速尾旋試飛培訓。 俄羅斯雪原,雪霽初晴,李中華登上三角翼戰機,去沖擊三角翼戰機失速尾旋這個試飛"禁區"!此時,他一定沒有忘記,第一次來俄羅斯培訓時,首先被俄國教員帶到的地方就是俄羅斯墜機殉職的試飛員編號T10的墓地…… 12000米高空,李中華推桿加油門,飛機瞬間進入螺旋失速,旋滾著墜向茫茫雪野…… 一圈、兩圈、三圈……飛機以每秒300米的速度撲向大地!四圈、五圈……李中華仍在等,他在等待飛機失速的完整數據。8000米高度,李中華順勢推桿,試圖借助飛機積累的能量沖破螺旋。 但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險情出現了,兩臺發動機全部停車。重新啟動發動機,一次,兩次,三次,都沒有成功。李中華果斷再次啟動,發動機轟然鳴響,飛機在3000米高度沖出“死亡螺旋”。 這是中國人首次闖過三角翼戰機失速尾旋世界航空禁區。1997年8月,李中華以優異成績獲得俄羅斯國家試飛員學院頒發的“失速尾旋”試飛證書。 他在中國試飛員中首次掌握了國產三角翼戰機和某重型戰斗機失速尾旋試飛技術,填補了我國試飛領域空白。 1997年4月,李中華來到了位于茹科夫斯基的俄羅斯國家試飛員學校,這次,李中華的目標是能親自完成“眼鏡蛇”機動。 能親自駕機完成享譽四海的“眼鏡蛇”機動,是世界頂尖級飛行員所夢寐以求的目標,在俄羅斯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資深試飛員可以完成。他覺得,如果自己能完成這個動作,不但是飛行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信心和勇氣的突破,因為這是一種更高的飛行境界。 在完成“眼鏡蛇”動作前,有許多工作要做。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李中華與“眼鏡蛇”過招的時刻到來了。 在新中國航空工業五十多年的艱苦奮斗中,航空人始終把創新精神、創造精神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涵。敢于創造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業,敢于攀登前人未能達到的高峰。 這天,由李中華駕駛的蘇-27戰機如利箭般射入藍天。在8000米指定空域,李中華一邊默念操作程序,一邊緊盯著速度表。指針在不斷地回轉,800、600、300。到了,他冷靜有序地開始了操作:關閉限制器、斷開飛機電傳操縱系統、拉桿,當飛機抬起機頭約20度時,再猛地將駕駛桿抱在懷里。 一連串的動作之后,機頭猝然抬起,李中華被強大的重力加速度壓向座位。此時飛機頭部仰起,尾部向前沖去,李中華眼前呈現了一個極特別的景象,只見座艙外光禿禿地露出一個碩大的圓錐形機頭,黑壓壓地撲面而來,同時機體強烈地震動起來。就在這一瞬間,飛機突然停止旋轉,震動消失。機頭非常溫和、馴服地原路回落,收起了猙獰的面目,整個過程只有四五秒時間。 走下飛機,教官考切爾拍了拍李中華的肩膀說:“李,祝賀你,完成‘眼鏡蛇’動作是飛行員至高無上的榮譽,從此以后我們的飛機對你來說沒有秘密了!” 李中華獨立完成了“眼鏡蛇機動”,并成為我國駕駛蘇-27飛機完成該動作第一人。 K—8V變穩飛機是一架特殊飛機,我國僅此一架,全世界只有幾個發達國家才有變穩飛機,但總數不超過20架。 李中華試飛過我國兩代變穩飛機,對該機有著深刻地了解。2005年5月20日,李中華之所以成功處置了變穩飛機的重大險情,正是因為他對該機有著豐富的試飛經驗和理論研究。李中華的名字和他的事跡一起正向祖國神州大地不斷傳揚。對于李中華來說,這只是他18年試飛生涯中再尋常不過的一次飛行。 18年間,他胸懷挑戰飛行極限的凌云壯志,在萬里長空創造了一個個驚世傳奇。 李中華先后試飛過殲擊機、殲擊轟炸機、運輸機等3個機種,26種機型,安全飛行2250個小時;他,成功處置20次空中險情。 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拼搏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50多年來中國航空才敢于與困難搏擊的昂揚斗志,劉培仁矢志不渝的航空報國情懷;宋文驄50多年不畏艱難、大膽創新、努力搶占航空科技發展制高點的不懈追求;李中華藍天競技、攻堅克難的英雄氣概。他們無不生動再現了中國航空人“激情進取,志在超越”的精神,再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文化改變思想,文化改變行動,文化改變世界! 藍天作證:有了這種精神,中國的航空技術就能做強,中國的航空產業就能做大。中國,這條東方巨龍,一定會騰飛九霄,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注:8集新聞記錄片《龍騰東方》,由中國一航組織創作,中央電視臺攝制,每集45分鐘,將于十七大召開前夕在央視播出) 2007年4月23日 修改 |